BIM技术应用

发表时间:2021-09-07 16:17

BIM技术应用

BIM

APPLICATION ITEMS


****建筑性能模拟分析


通过BIM日照软件,建立三维建筑信息模型,对建筑物进行日照模拟分析,以符合国家和地方的规范要求。




No.2设计方案比选


通过BIM软件,生成多个规划模型,设计方案模型进行比选,使建筑项目方案的沟通、讨论、决策在可视化的三维场景下进行,实现项目设计方案决策的直观和高效。



◉ 地块设计方案比选示例


◉ 实景&效果图


No.3建筑结构专业模型构建


利用BIM软件,进一步细化建筑和结构专业在方案设计阶段的三维几何实体模型,以达到完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目标,为施工图设计提供设计模型和依据。

建筑结构专业模型构建



No.4建筑结构平立剖检查


通过剖切建筑和结构专业整合模型,检查建筑和结构的构件在平面、立面、剖面位置是否一致,以消除设计中出现的建筑、结构不统一的错误。




No.5各专业模型构建


通过搭建三维模型,使得各专业的沟通、讨论、决策工作在基于三维模型的可视化情况下进行,为碰撞检测、三维管线综合等后续深化设计提供基础模型。



结构专业全过程设计:利用PKPM计算模型导入REVIT生成结构施工图;利用revit明细表功能对生成的施工图进行钢筋量及混凝土量的测算;搭建完整的土建模型,配合建筑、设备及PC专业完成后续的碰撞检测。


根据导入的计算数据信息进行三维施工图绘制


No.6冲突检测及三维管线综合


碰撞检查作为BIM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功能,也是BIM技术优势的最直接体现,其三维化、可视化均得以完美体现。


应用BIM三维可视化技术检查施工图设计阶段的碰撞,完成建筑项目设计图纸范围内各种管线布设与建筑、结构平面布置和竖向高程相协调的三维协同设计工作。尽可能减少碰撞,避免空间冲突,避免设计错误传递到施工阶段。



经过碰撞检查,就要开始优化了。一般来说主要是调整各专业管线之间的冲突,如风管与消防管、桥架之间的冲突,经过一定的原则优化后的结果返回各自专业,调整好后再次进行相应的碰撞检查。


优化的目的是减少冲突,降低成本,提高净高,同时还需要注意施工的先后顺序以及带来的施工不便和成品保护问题。

No.7竖向净空优化


基于各专业模型,优化机电管线排布方案,对建筑物最终的竖向设计空间进行检测分析,并给出**的净空高度。


关键点净空优化情况



No.8虚拟仿真漫游


通过虚拟仿真漫游,对地下车库部分全专业设计成果,进一步分析、优化空间等,利用虚拟仿真漫游可以有助于及时发现不易察觉的设计缺陷或问题,减少由于事先规划不周全而造成的损失。




No.9施工深化设计


对项目重要的基坑围护、施工支架、安装支架节点进行建模。通过BIM实现很好的可视化效果并对部分节点做视频动画示意达到施工模拟指导的效果。



质量安全管理:通过现场施工情况与模型的比对,提高质量检查的效率与准确性,并有效控制危险源,进而实现项目质量、安全可控的目标。



****0预制构件深化建模


通过PLANBAR,搭建完整预制构件模型,使建筑项目方案阶段利用BIM进行预制率计算;初步设计阶段利用BIM进行设计优化比选;施工图设计阶段搭建完整预制构件模型,实现项目在可视化三维场景下的直观性和高效性。



进行预制构件之间的碰撞:利用PLANBAR软件对构件深化图纸进行精细化建模,查找出深化图纸中独立构件的平、立、剖面图的表达不一致的错误和遗漏,预制构件与预制构件冲突(盲孔与预留钢筋上下不齐)。


◉ 预制构件冲突(盲孔与预留钢筋上下不齐)


预制构件安装时的支撑碰撞:用PLANBAR软件对构件深化图纸进行精细化建模,检查预留套筒、连接件、支撑点位与钢筋之间的设计合理性。



预制构件与现浇部分的碰撞:利用PLANBAR软件完成现浇结构部分的BIM模型。通过模型组合的“预拼装”,查找出PC构件之间、PC构件与现浇构件之间的外轮廓几何尺寸和钢筋搭接之间的冲突,同时,充分考虑现场安装的可实现度和结构的合理性,提出优化和完善的设计意见。


土建和机电的碰撞:通过IFC格式之间的设置和转换,将结构模型与外部MEP模型在PLANBAR软件平台上集成一体。通过对精装修插座、开关、智能化控制点位,暗埋管线和预留洞等PC构件预留部位进行逐一核对,统筹各深化设计单位之间的设计协作,保证后期施工安装的顺利实施。



预制构件材料统计:利用专业的BIM模型,设计师搭建现浇结构的模型,直接通过操作模型进行拆分方案的设计,迅速自动生成各类构件的工程量,达到“完成模型即获得指标”。



BIM模型指导构件生产:利用BIM模型可视化的特点,导出预制构件模具三维图像,便于加工过程中工人对构件的认知;同时实现部分无纸化办公。



在预制构件阶段,通过综合应用PLANBAR、REVIT等多软件,把预制构件设计融入到四个协同设计的场景中,从建筑方案阶段到构件深化图出图阶段的实践了基于BIM为平台的协同设计。




联系方式
>武汉团队:武汉市武昌区石牌岭路宸胜中心8楼
>电话:027-59764518
>咨询:17802716540 >邮箱:utum@utum.cn
登录
登录
其他账号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